网站首页 > 陕西风俗> 文章内容

民俗风情_中国网

※发布时间:2020-9-4 17:29:18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回族人民热情好客,礼貌待人。回族相见,先互致“色俩目”(阿拉伯语,问好),接着问候对方个人、家庭老小的生活、身体、饮食起居等,以示关切。宾客来访,男主人要出门迎接,请进客房,按辈分就坐,陪客人拉家常;女主人则沏茶倒水后,下厨房将家中最好的食物做好给客人吃。邻里之间,一家有事,大家帮助;谁家做了好食物或来客带来的礼物,也要给邻居家的老人奉送一些。 回族有严格的饮食习惯和禁忌。一般选择“禽食谷、兽食草”,且貌不丑陋、性不懒惰、蹄分两瓣能反刍的牛、羊、驼、兔、鹿、獐、鸡、鸭、鹅、雁、雀、鱼、虾等为食,并且除水产物外须念“台思米”,断喉宰杀方可食用。狼虫虎豹熊、驴马骡猪狗、狐猫鼠蟒蛇、鹰鹞鸷鲨鲸等与酒、动物之血属禁食之物。早期回回穆斯林喜吃甜食,在中国茶文化影响下,形成了以甜味为特色的饮茶习惯。

  刚察藏族十分重视礼尚往来。亲朋好友来访,无论男女,都会给主人献上丰厚的礼物;主人受礼或,以不少于来访者的礼品回赠。遇有客人送主人一件难得的心爱礼物,主人定以成倍价值的礼物回报,以诚相见,以礼相待。在各种场合,都遵守一定的礼节。牧民见到都要下马,站在旁,伸出双手,掌心向上。脱帽、躬身。表示礼敬。过去俗人不能坐贵人的上位,牧民不能坐头人的上位。在称呼上也有严格的等级界限,晚辈对长辈称“阿巴”、“阿克”、“阿尕”;长辈对晚辈直呼其名称或称“阿佬”。请头人,吃饭、喝茶用尊称“却格佳余”(请您喝茶),对一般人用“却佳同”(你喝茶)。头人,对牧民说话,牧民门只能连声答应“娄海素”(是),牧民不能对头人、说错话。不能在任何家帐附近唱歌或喧闹吵嘴。

  在藏家作客或,男女宾客,长老尊卑的坐位有严格界限。以锅灶“塔布夸”为界,男左女右,尊上卑下,不能混淆。藏族牧民在个人交往中忌,爱诚实,言而有信,凡有诺之事绝不食言。一方对方,被认为不,很可能就此绝交;一方说话不算数,会失去另一方的信任。反之,一方以诚待人,说话算数,办事牢靠的人,在部落里会日长,有许多朋友,成为大家共同信任依靠之人。

  刚察藏族具有淳朴、朴实、豪放、耿直、善良的品格,他们嫉恶如仇,痛快彻底,爱得炽热率真。他们重视亲情,尊老爱幼,眭邻友善,团结和亲,素有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部落内草原失火,有人家受灾,大家都会赶去救助,送钱物、牲畜帮助受灾者。亲友、邻居家剪羊毛、缝帐房,大家会主动相约前去帮忙。晚辈骑马见老人要下马;见老人来,要站着迎接、让座;喝茶、吃饭要先双手端给老人;喝酒、要先敬老人。每逢喜庆节日,要先向老人祝贺;向老人馈赠礼物或接受老人馈赠,须双手递接。出远门办事或处理家务大事,须征求老人的意见。老人教训时即使言词过激,晚辈也不能强辩计较。牧民对孩童抚育周密,认为孩子是幸福欢乐的使者,爱护备至悉心照料,却不娇纵,使其健康成长。部落内族人对孤寡人老人照顾周到,个别子女不承担赡养老人的义务,会受到族人的,劝告其改过。

  刚察藏族素有毫克传统。过帐房前的行人,无论亲疏远近,汉族回族,主人都热情招呼,盛情款待,毫不吝啬,把客人当亲人,使客人融入家庭生活的氛围。在绝无旅店的大草原上,每个帐房都是客人理想的客居地方。牧民们流传着一名谚语:“孔雀是森林的装饰,客人是帐房的装饰。”客人进帐,端上好茶,拿出炒面、酥油,切上手抓肉,敬上青稞酒,让客人宾至如归。客人临走,送上肉、炒面、酥油,解除远行客人的后顾之忧。

  刚察藏族的爱情婚姻观念,古老新奇,有浓郁的地方情调和气息。男女青年之间恋爱不受,完全。当地恋爱阶段进入婚嫁程序,转而进入注重婚俗和其他的实际内容。

  男女相爱欲结婚姻,首先须征得双方家长同意后,方能进行聘婚。若双方父母不同意,刚察藏族还有一种“偷亲”的习俗,能够成全两情相悦者。即两人商定日期,到约定时间,趁夜深人静,男方与同伴拿上女方作新娘穿戴用的婚装,到女方驻地附近,以敲石或击掌为号,叫出女方。女方换上新衣,把原装用哈达捆好,挂在自家帐房杆上,表示自己择婿远嫁,默默向亲人告别,男女双双远走高飞。待第二天黎民,男方家人速让媒人去提亲。双方若商议同意,便按婚俗程序举办婚礼。

  说亲:男方看上某家姑娘,经了解女方家庭,亲戚情况合适,即由男方父母或亲戚到女方家求婚。男家去时带哈达、茶叶、酒等礼物。女方家接受礼物,既是应允。一般第一次女方家不会肯定答复。双方定下第二次会面的时间。

  定亲:第二次,男方亲戚2人到女方家,女方家答应嫁姑娘,是为初定。于是双方约定正式定亲、送彩礼的时间。届时,男方亲戚数人赶上牲蓄,带上绸缎、布匹、毛料、酒等彩礼(一般为绸、缎、布10件左右,每件16尺,九5瓶),搭上哈达献给女方家,俗称“打亲号”,由此建立两家在经济上的密切联系。彩礼多寡因家境而异,有送牲蓄数百、数十头者,但给女方父亲送乘马一匹,母亲送乳牛一头为历来的习惯。女方家宴会招待男方定亲人,遂定下婚礼日程和事项,双方共饮“亲酒”。

  婚礼:男方首批迎亲人10数人不等。女家给盛装出嫁的姑娘发辫上系一条洁白的哈达,由姑娘舅舅或叔父率领送亲队伍,马队簇拥姑娘上。,此时,迎亲马队已设下三道“席”隆重迎候。双方相遇,互致问候,男方用八宝碗盛青稞酒,祭敬天地,让送亲人喝。迎亲马队迅速回返,送亲马队疾驶而追,在草原上展开一场别开生面,热烈非凡的赛马活动。谁家跑在前面,并能绕对方马队一圈,谁家为赢。为表示诚意,男方迎带土字旁的男孩名字亲马队的人数一批比一批增多,每次都重复以上仪式,气氛越来越热烈,使婚礼喜庆达到一个,俗称“迎亲113次”。

  下马礼:送亲队伍到男方家帐附近,男方全体宾客出帐迎接,看送亲队伍摘取下马礼。男方挑选精干骠骑手2人,分头高举5—10丈长的白绸布,中间拴条哈达;另有1人在旁侧牵1匹白马,马鬃纲上绑上哈达迎候。女方送亲队伍中1精干骑手,骑马疾驶而来,将长布摘取并在奔驶中起来,以白绸布不沾地为佳。然后,驶去拉白马。成为婚礼的第二。

  下马式:送亲队伍到帐前,新娘在稍后几匹马中间,由送亲的兄弟拉马到帐前,扶着下马;男家女人们迎上前去,接新娘乘马的缰绳,送亲人不交,女人们硬抢着拉,抢拉中有时能拉断缰绳。女人们最后抢过缰绳拴在应拴的绳桩上。这是婚礼喜庆的又一个。

  入帐式:新娘下马后双袖捂脸,由2个送亲热扶着入帐。此时,新郎的2个姐妹在门外两侧把门边压低,要新娘躬身而入;婆婆坐在“塔布夸”边,戴礼帽。手拿饭勺,表示不交家庭。“塔布夸”左侧上角坐1,念“吉祥如意”经祝福新娘,新娘背朝“塔布夸”跪坐。随后由送亲人送至新娘的白帐房。

  入席式:请送亲人入帐依次就座,,第一道程序敬茶。男家请一位丈夫、子女健全的妇女做烧茶妇。男家、女家各给烧茶妇肩头搭条哈达,烧茶妇祭天地,敬神灵,依次敬茶。敬茶后,男家请一位德高望重、善于辞令的为“说家”,主持敬酒,将盖着哈达的酒碗献给送亲的。女方的“说家”叙述婚嫁过程,献上娘家的礼物,为绸、缎、布料5—10件,酒5瓶。

  说家谢亲:男方“说家”衣冠华丽,肩达布料,手拿3色纸糖包,搭条哈达,用句式流畅,古朴典雅,声韵优美的诵词祝福婚礼。他妙语连珠,热情洋溢,赞儿女亲家乐,赞新郎家庭富有,赞郎才女貌,赞婚宴丰盛,祝新婚夫妇幸福美满,白头偕老。此时,男家请来的客人分男女双方,争抢帐房进口处摆放的整羊,婚礼在添喜乐气氛。

  要姑娘布:男家女客中选1位“说家”,手拿勺子盛上奶水,要姑娘布;边说边洒奶水到送亲热头上,送亲热献哈达1条。女客们仍起哄,把坐在毡毯上的送亲人往外拉,脱送亲人的羔皮袄。后由送亲人献上搭哈达的“姑娘布”3—5件,使婚礼达到又一。

  唱曲:以上程序完后,先由男方唱家唱3首悠扬的欢迎曲,女方唱家答唱甜润的祝福曲和答谢曲。随后,双方男女对唱。全体宾客边唱、边喝、边乐,陶醉于欢乐气氛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新娘回门:第二天清晨,新娘入家帐,由新郎姐妹给梳辫子。新娘把自带的梳子、碗、带子放在帐内,表示从今起这就是我家,我已经是家里人。送亲人备好马鞍,入帐喝茶,男家给送亲人每人1份礼物,为哈达1条,布料3件。上马时,男家人拉住马,敬每位送亲人3碗上马酒。送亲人簇拥新娘踏上回门的程。

  这样隆重热闹的婚礼典仪,主要人物之一的“新郎”却没有任何义务,使婚礼成为没有出现新郎的“奇异的婚礼”,新郎乐得忙中偷闲,躲起来休息,有时干脆去放牧牲畜。新娘在花烛之夜,独首空帷之后,跟着舅舅、叔父又返娘家,保留着不落夫家的古老遗风。住娘家时间长短,取决于男家财势,短则一年半载,长则2、3年。新婚伉俪,两地鸳鸯,恩爱夫妻,山河隔挡,他们只有到草原深处去倾吐衷肠,直到新娘回婆家居住。

  :若有家人去世,一般在家中停放3—7天,请僧侣为死者诵经,选定丧葬吉日并前往葬处择地。用白布条或带子按一定规矩将死者尸体成两腿曲膝,双手合什,似叩拜模样,用牛托运至葬处,让草原鹰鹫啄食。牧民视鹰鹫为神鸟,尸体被吃的快,吃的净为“”,以为死者有德,。

  火葬:由僧侣选定地址,用石块作好台架,堆上柴木,浇上酥油,将尸体用白布或黄布裹上,放置柴堆之上,请一位其他民族的人员点火。焚化时,在火堆上分撒五谷等物。焚化后将骨灰就地撒开或放置灵塔内。

  刚察地区藏族不论谁家的人去世,族人邻居都会带茶叶、布匹、食品等前往吊唁,帮助处理丧事,参加殡葬。出殡日期与具体时刻多由僧侣卜定。死者家人要请僧侣为死者念经。死者亲属视家庭经济状况,还到本地一些或塔尔寺、拉卜楞寺、拉萨等地去布施钱、物,甚至包括牲畜及死者遗物。

  亲属服孝期为49天或一周年。服孝期间,不穿新装,不过节日,不参加娱乐活动,不。男子49天内不理发,一年内帽子翻戴或帽沿向内翻戴;女子49天内不梳头,辫梢子系白布条或白羊毛绳。服孝期间不饮酒,香火不断。服孝满周年,亲属和子女换孝。

  刚察藏族拥有“草原铁骑”之称的“青海骢”骏马和“高原之舟”之称的牦牛。无论放牧、、探亲,行必乘马,家家备有崭新精致的鞍具。购物买粮,迁帐搬家,离不开牦牛驮物驮粮。为此牧民对乘马,驮牛百般爱护,使他们都长的身健体壮。刚察藏族由长期游牧生活使然,幼习乘马,六七岁即能不备马鞍,跃马挽鬃驶驱,不会乘马者被家人引以为耻。刚察地区马匹多雄健高大,性烈气暴,藏族青年不敢骑烈马,必被部落族人笑话,视为懦夫。所以,惯乘各种马匹,能够驯服烈马,是藏族青年的惯技。

  牧民行旅出外,一般是晓行夜宿,只要遇到帐房就可安身。遇有急事,连夜赶亦是常事。一般乘马一小时驶15公里,一日可连续奔驶10小时,赶150余公里的程。现在牧民购买摩托车、自行车较普遍,只要道平坦,就骑摩托车出外。牧民出乡、出县,因有发达的交通条件,亦不用骑马。但翻山越岭,迁帐转移牧场,还是乘马,以便照看牲畜,只是使用乘马的范围大大缩小。

  “糌粑”:炒面。将青稞炒熟,用手推磨把炒熟的青稞磨成粗粉即是。吃时碗里盛茶水,放酥油、曲拉、炒面。左手抓碗。右手搅拌食之。吃法简单,耐饥力强,便于携带,适于游牧、行旅生活。

  “杜麻”:原料与糌粑相同。区别在于碗里先放炒面、酥油、曲拉,后倒茶水。一般有客至或家人放牧归来,均先吃“杜麻”。

  “奶茶”壶或锅里盛水、放茯茶,至茶色浓,加入牛奶,煮开后饮用。奶茶味香可口,有消食化腻之效。

  “酸奶”:鲜牛奶煮熟倒入容器,至奶微温时加酸奶“酵子”后搅匀,保持适当温度数小时后即成。酸奶清凉可口,有解渴、消热、助消化、之效。

  “手抓”:以牛羊肉为主。将肉置锅内加盐放水,开锅即捞食,肉熟而不烂,鲜嫩可口。吃时一手抓肉,一手持刀割食,故谓之“手抓”。

  “干肉”:将牛、羊肉切成长条形,串挂在低温通风的地方阴干。干肉肉制鲜红,无膻味,存放期长,不易腐霉,携带方便,为牧民的必备食品。

  “灌肠”:藏族宰羊方法独特,先用绳子捆扎羊鼻口,将其窒息而死,在胸叉下方开口,割断血管,让血流入胸腔内。再剥皮开腹,取出血液,把血加盐搅匀放适当佐料,灌入洗净的羊肠内,谓之血肠;用牛、羊里脊肉、劲肉和肝剁碎后放入佐料灌肠,是肉肠;以面糊和板油混合而灌肠,是面肠。血肠有补血之功能,藏族妇女产后必食之。

  “写太日”:意即水油饼。将面调匀后,擀成薄饼放入锅中煮熟,捞至碗里,加酥油、曲拉、红糖趁热拌食。

  “措麻”:即饺子。将羊肉用刀剁碎,加盐后葱、姜及其他佐料,包好后下锅煮熟捞食。肉团流油,香味独特,营养丰富。

  “蕨者”:意即酥油蕨麻。蕨麻煮熟后捞至碗内,加熬热的酥油和红糖及少许炒面食用。食之甜而不腻,营养丰富、有大补之效。

  “星”:即藏制糕点。将蕨麻炒熟后与碎曲拉、食糖和热酥油液拌匀,倒入圆形浅底容器,以红枣镶面,冷却凝固后即为“星”。

  刚察藏族饮食的特点是炒面、酥油、奶茶、牛、羊肉在日常生活中为主食。牛、羊肉夏、秋吃新鲜肉,冬、春吃冻储肉。

  刚察藏族传统的宅居方式是帐篷。帐篷由用黑牛毛织成的片子缝制而成。一般缝制成长方形两,中间用扣环连接起来。扎帐时用10根立柱支撑,藏语称“嘎俞东周”,帐顶用9根牛毛绳交叉牵引至帐外,拴于木撅上,在泳根立柱在外支撑,起杠绳调整作用。帐顶留有长方形天窗作透光排烟之用。前方中间为帐门。帐内正中两柱间垒有一座狭长锅灶,藏语称“塔布夸”,备有羊皮口袋鼓风,两侧各留一小洞,供取暖除灰用。燃料仓上方修有碗柜。灶后中央上方设佛龛,佛像、经典、陈列铜、银质净水碗、酥油灯。地上多铺牛羊毛织成的毡毯,四周排列牛皮箱、牛皮袋、门箱、衣着等。同时,家家备有“人”字形白帆布镶黑边的小帐房,用于临时出远门,走圈放牧。

  刚察藏族居住时,非常讲究选择地形。一般择取吉顺,近水避风之地扎蓬立帐。扎帐时,门朝哪个方向各家各有讲究,一般以朝低势,背风方向为宜。

  “佐华”:用大羊皮缝制的皮袄。一般用貂皮作领,黑灯芯绒镶边,麝皮卷边,也有以氆氇或水獭皮镶边的。

  “察日”:用羔皮缝制的皮袄(冬春季服装)。多用织锦缎或高档毛呢挂面,以花氆氇或水獭皮镶边,用狐皮、貂皮作领。

  装饰:妇女辫套用珊瑚、珍珠、翡翠、象牙、绿送石佩戴。腰带右侧挂精致银奶钩,左侧佩日月形银制品“洛赛尔”。妇女还项链、戒指、耳环、手镯等装饰物,多为金银制品。男子腰间喜佩刀,手着戒指。

  刚察藏族服饰有着简朴、奢华两个方面。平常日子,着装朴素,秋冬之际多穿大羊皮袄,得保暖、耐磨、耐脏之利;夏季多穿“热拉”取凉热适宜,桌装轻巧之便。喜庆吉日,盛装打扮,佩带饰物。一件团华锻面,水癞皮边的“察日”,价值在3500元以上,一身背饰价值在5000元以上,加上脖饰、头饰、手饰,总价值在万元以上,甚至几万元,故刚察的藏族有“家产就在女人身上”之说。

  刚察藏族服饰的样式统一为宽大右开襟式。颜色以纯黑、紫青、墨绿、碧蓝、咖啡等色为主。衣着、饰物均造型厚重剽悍,雕镂细致精巧,风格独特。

  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藏族服饰从传统式样逐步向美观、实用、方便、高档发展。现在牧民在、穿中山装、西服、夹克衫、呢大衣等流行服装已较普遍。

  服饰:日常生活中,回族、撒拉族男子一般戴无沿黑、白圆帽夏季多用白色。已婚女子多戴盖头,多戴各色提花盖头,中年妇女戴提花黑纱盖头,老年妇女一般戴提花黑纱盖头和无花白纱盖头,佩耳环,戴戒指和手镯者很普遍。

  饮食:回族、撒拉族的食物大多以面食为主,通常做成馒头、花卷、尕面片、面条、散饭、搅团等式样。

  节日:回族、撒拉族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和“圣纪节”三大节日。各民族人民群众都有教,其中藏族、土族、蒙古族,还有一部分汉族藏传佛教;回族、撒拉族伊斯兰教。夹杂着阿拉伯语、经堂语的回族反噶以内,蒙古语、撒拉语、土语及各地的汉族方言、普通话异彩纷呈,置身其间,犹如进入了一所语言学校,在相互交流的融洽中心灵深处会默默矗立起一座民族团结进步的。

  服饰:蒙古族男女冬季都习惯穿较宽大的藏式皮袄,但袖口却长而窄,呈马蹄形,领口多半向外翻出,是蒙古族特有的风格,夏季则一般穿长、短袍,女衣不论长短皆为斜襟,腰系红绿绸带。男子脚穿牛皮长筒马靴和藏靴,女穿短腰牛皮靴。蒙古妇女特别讲究头饰,发型从额顶分开,梳成双辫或若干个小辫,装入精制的辫套内,放在前胸,头顶喜戴大串珊瑚、玛瑙、翡翠等,男性喜戴帽、鸭舌帽、狐皮帽;

  饮食:蒙古族饮食同藏族基本相同,仍以牛羊肉手抓、酸奶、奶茶和青稞炒面为主,羊羔肉盖饼、豆玛、翻跟头、夏巴利等饮食;

  节日:祁连地区蒙古族过春节,除夕之夜,举家团聚,整夜不寝,初一室外铺毡毯,桌上摆放全羊,由长辈切割,洒酒祭天地。祁连地区蒙古族较大的节日还有“那达慕”大会。

  服饰:(藏族多穿大右襟长袍,较讲究的男皮袄多用貂皮做领,黑棉布或条绒布镶边;女袄则用2-3寸丝绒镶袖口和衣边,常用羔皮做领。男女皆穿高靿底牛皮鞋,男性尤爱穿长筒马靴,喜欢戴礼帽或狐皮帽,腰间佩刀。女性以长发为美,发型从额顶分开,梳辫成几十条,甚至上百条小辫子或双辫披散背后,发梢佩带辫套,用“俄当”珊瑚、珍珠、玛瑙、翡翠、象牙、绿松石等装饰。)

  在我县以珠固、仙米地区为主的藏族,在民间被称为“华热”,即英雄的部落或英雄的地区之意,自称华热嘎绕,即白色的英雄之部。根据地域、语言、习俗等方面来说,华热属于安多藏区(即青海湟水以北的乐都北山、互助、大通、门源等县藏区和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张掖东部马蹄、皇城区、天祝县及永登、古浪等边缘地带。)

  从人口、区域、文化诸方面来说,天祝为华热部落之主体,我县的部分藏区基本上属于华热部落的一小部分。华热部落有悠久的历史和渊源极深的文化,当初,华热藏族是以吐蕃和本地古羌人融合而成,尚有鲜卑族、汉族等血缘关系。华热藏区的群众有其独特的生活习惯,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饮食、教、婚嫁、服饰、节日等文化,在我县各少数民族中独树一帜,光彩夺目。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