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陕西风俗> 文章内容

同居4天后男子起诉女友退彩礼及三金法院:支持(附法院判决退还彩礼的3个条件)

※发布时间:2023-2-14 7:32:24   ※发布作者:佚名   ※出自何处: 

  总裁做完留在她身体里据@白鹿视频 报道:近日,河南许昌。法院公开一起案件:王先生和李女士通过网恋平台认识,几天后,两人见面,并开始同居谈婚论嫁。同居期间,王先生将原本为前女友购买的70余克三金给付李女士,并通过支付宝向其转款10000元。四天后,王先生提出分手,要求李女士退还三金和钱款。法院审理后认为:王先生给付的三金,属于以缔结婚姻关系为条件的赠与,属于彩礼的一种。考虑到双方相处时间仅为4天,微信聊天中多次涉及彩礼事项,且10000元的数额较大,与三金的给付发生在同一天,可以推断出具有彩礼的性质,应属于附条件的赠与,缔结婚姻关系的条件不成就时,李女士应当予以返还。故判决李女士向王先生返还10000元并返还70余克三金的同等价款。

  以下选自最高民事审判第一庭编《最高民婚姻家庭编司释(一)理解与适用》(出版社,2021年7月第一版)。

  【法律条文】《最高民婚姻家庭编司释(一》 第五条当事人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如果查明属于以下情形,应当予以支持:

  彩礼,有的地方也称为聘礼、纳彩等,给付的彩礼,多为,也有一些贵重物品。由于各地方情况不同、当事人条件的差异等因素,彩礼的数额及价值也不尽相同。但普遍看来,相对于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而言,给付的数额往往很大。有的当事人为了能满足这一要求,不得不全家举债,负担较重。在现代,彩礼依然在婚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这种彩礼在婚前给付后,如果双方最终未缔结婚姻关系的,给付人多会要求返还。如果双方离婚的,也发生彩礼问题要求返还的情形。

  审判实践中解决彩礼的问题比较棘手,除了缺少法律明确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还在于其与许多相关行为及现象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婚约是男女双方以将来结婚为目的所作的事先约定。订立婚约的行为,称为订婚或者定婚。婚约成立后,男女双方产生未婚夫妻身份。婚约在历史上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一是早期的古代婚约,二是近现代婚约。早期古代婚约,是结婚的必经程序,“无婚约即无婚姻”。订立婚约的主体多为双方的尊亲属,即所谓的“父母之命”。此婚约一经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不得任意违约,也不得任意解除。发展到近现代的婚约,与前一种已经有所不同。它不再是结婚的必经程序,多数由当事人本人订立,通常没有什么法律约束力,全凭双方自觉履行,在解除时也不需要过多理由,需要解决的问题只是违约人是否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严格意义上讲,婚约问题与彩礼问题并不一致,两者有一定的联系,但各有各的情况。从我国目前的立法及审判实践中的认识来看,彩礼问题与婚约之间无必然联系,订立婚约不一定都要给付彩礼,彩礼问题与婚约的关系也并不如影相随。有时候双方订立婚约,并基于婚约而给付彩礼;有时双方之间并无婚约,也会发生给付彩礼的现象。因此,分析问题时不能把这两种情况相混淆。

  我们在此提到的彩礼问题,是一种民间习俗,是一种当地习惯做法。这种习俗或习惯虽然不值得提倡,但尚未被法律。因此,彩礼问题不具有违法性。纠纷发生后,要依法进行审理,对当事人的权益要予以。借婚姻财物和包办买卖婚姻则不同,它们是一种违法行为,被《婚姻法》和《民》所。一旦被发现或者被查证属实,有一方的当事人,其权益将得不到保障。《民》第1042条:“包办、买卖婚姻和其他婚姻的行为。借婚姻财物。”由此可见,包办、买卖婚姻及借婚姻财物等行为都明确被法律所。如果有这些情形的,为违法行为,应当按照法律严加处理。实践中,彩礼问题与借婚姻财物,并非泾渭分明,可能存在混淆,彩礼问题与借婚姻财物及包办买卖婚姻等行为,有时会交织在一起。彩礼有时候会成为包办、买卖婚姻或者借婚姻关系财物的一种表现形式。这时,所谓的“彩礼”已经不再是一种民间风俗,而是属于了法律,依法要被的行为。借婚姻的财物应当予以返还。包办、买卖婚姻的现象,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比较严重。经过严厉打击、不断进行法制宣传,现在已经很少发生。而借婚姻关系财物的行为,还时有发生,影响着婚姻原则的彻底贯彻、实施,必须采取措施,杜绝。不过,现实生活中,有时候借婚姻关系财物的举证非常困难,当事人往往无法证明到底是财物还是对方主动赠与。最高1993年公布的《离婚案件财产分割问题的意见》第19条:“借婚姻关系的财物,离婚时,如结婚时间不长,或者因索要财物造成对方生活困难的,可酌情返还。对取得财物的性质是还是赠与难以认定的,可按赠与处理。”1989年公布的《同居案件若干意见》第10条中,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赠送给对方的财物可比照赠与关系处理;一方向另一方索要的财物,可参照最高〔84〕字第112号《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条的处理。虽然上述两个司释在本次清理中均予以废止,不能再直接引用,但相关的不《民》的,是可以参考的。

  在实际生活中,彩礼的给付人和接受人并非仅限于男女双方,还可能包括男女双方的父母和亲属,这些人均可成为返还彩礼诉讼的当事人。在中国的传统习俗中,儿女的婚姻被认为是终身大事,一般由父母一手操办,送彩礼也大都由父母代送,且多为家庭共有财产。而在诉讼中大多数也是由当事人本人或者父母起诉,因此应诉方以起诉人不适格作为抗辩时,以不支持为宜,以便能够最大限度地的财产,也符合社会生活实际。对于被告的确定问题也应作一体处理,诉讼方通常把对方当事人的父母列为共同被告,要求他们承担连带责任。一般习俗是父母送彩礼,也是父母代收彩礼,故将对方当事人父母列为共同被告为宜。

  确定彩礼返还时,要根据已给付彩礼的实际使用情况,考虑到双方是否为筹办婚事支付了必要的费用或者是否已经在实际共同生活中发生了必要的消耗等,在此基础上予以适当返还。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双方没有共同生活,但是可能已经为筹办婚礼购买了生活用品或支付了其他费用,对于婚前给付导致给付人生活困难的情形,彩礼双方可能已经在实际共同生活中消耗。故在处理方式上应当灵活把握,真正体现公平原则。

  彩礼虽未被法律明确认可,但其仍具有强大的社会生活惯性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因彩礼问题产生的纠纷是司法不得不面对的问题。而彩礼作为习惯,其本身也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其内涵和方式。从近20年的社会发展情况看,由于农村人口结构的调整、社会思想观念的变化等因素,彩礼数额越来越高,但对婚姻的影响和约束反而在降低,尤其在农村,女性“闪离”后,并不愁嫁,相反,男性家庭因为给付高额彩礼,在离婚后,无力负担再娶的彩礼,导致很多社会问题的发生。为此,司法实践应当给予一定的重视。

  当事人在离婚时请求返还按照习俗给付的彩礼的,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综合考虑双方共同生活的时间、彩礼数额、彩礼用途、是否生育子女,并结合当地风俗习惯等因素,酌情确定是否返还以及返还的具体数额,以妥善平衡各方当事人的利益,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关阅读
  • 没有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