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陕西新闻> 文章内容

每天读华商报成生活中的习惯

※发布时间:2018-9-23 15:03:41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测试你的前世今生从1997年《华商报》改版起,他就开始订阅,如今他是七旬老人,20年来从未间断订阅,每天看《华商报》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他就是今年74岁的渭南市区居民陈超老先生,他说,爱看《华商报》是因为这里的新闻及时、内容也丰富。

  陈超今年74岁,祖籍湖南长沙,幼时随参军的父亲先后辗转东北、武汉等地,于1961年来到西安。1964年参加工作,于1981年因工作调动来到渭南并定居。

  5月3日上午9时许,陈超拿着当日的《华商报》,正在阅读《29岁女孩办婚礼遇怪事 男方200亲友是雇来的》追踪(当日《华商报》A3版)这篇报道。在阅读时,他还感慨:“这事真的太稀奇了,这小伙儿咋能这样做呢?”这是他最近一直关注的《华商报》报道的一则新闻。而每天读,也成为他的习惯。

  “从1997年《华商报》改版开始,我就一直订阅,已经20年了,因为这份的新闻及时、内容也丰富,他很喜欢看。”他说,每天早上8时前,黄马甲发行员就会将投送到口的报箱锻炼完后,他出门散步一回家就能看到当天的,对发行员的辛苦也表示赞许。

  他说,最爱看的是有法律意义的社会新闻。比如最近报道的小伙子雇200人冒充亲友参加婚礼一事,他就非常关注,也从中能学习到一些法律知识。

  2011年6月,《华商报·今日渭南》曾开办了“ 我的记忆 邀你讲故事”栏目,面向社会征集与“我的记忆”相关的老照片和老信件。当时,陈超老先生还专门寄来了他在生产队时的老照片。

  当年6月17日,《华商报·今日渭南》E2版曾报道了陈超老先生的“记忆”,回忆了53年前在汉中参加社会主义思想教育的点点滴滴。如今,他还记着当时去采访的记者,并表示:“报道写的很好!”

  78岁的李惠文是《华商报》渭南最早的用户之一,她说,她读《华商报》是受已经过世的老伴影响,后来看《华商报》成了她和老伴的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即使后来老伴去世了,她仍然订阅《华商报》,“哪天没看报,就感觉浑身都不自在,即使生病在床也要看《华商报》”。

  李惠文介绍,从1995年《华商报》在渭南开始发行,老伴就爱上了这份,老伴还曾经卖了十几年的《华商报》,“每天早上6时,老伴从发行站将一百份取回来,放在菜市场,上午10时许就卖完了,很多人都说《华商报》好,所以就卖得快,”回忆起以前的事情,李惠文笑得合不拢嘴.

  李惠文继续回忆道,“老伴每天会留一份《华商报》,带回家读给我听,还和我聊一些新闻事件”,受到老伴的熏染,她也开始接触华商报,后来就爱上了《华商报》, 成了他们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我最近拉肚子,身体比较虚弱,正在在床上躺着输液、休息,但是每天还是要看《华商报》,”李惠文说,像最近的“一带一”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情况,都是通过《华商报》知道的,还有16日的《华商报》A05版的“好奇心”栏目的《吃送花蛋会铅中毒?》,这个报道给她提了醒,她以后在食用松花蛋时会注意。

  李惠文表示,虽然她今年78岁了,但是由于每天阅读《华商报》,使她比同龄人见识多一点,她一直都没有和时代脱节,现在她也和年轻人一样玩微信、微博、看华商头条,经常出去旅游,有时候和的外孙聊微信,外孙们都说她很潮,一点都不像个快八十岁的老太太。

  “搬家两次了,但是却一直订着,我现在已经离不开《华商报》了,哪天送的迟一会,我都会难受,如果遇到节假日休刊,看不到《华商报》就浑身不自在。”李惠文说,关注《华商报》这二十多年来,《华商报》也在不断地改进,她希望《华商报》能继续关注民生,办得越来越好。 华商报记者 康菲

  文章由325棋牌提供发布

关键词:渭南法制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