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

※发布时间:2018-1-9 14:04:10   ※发布作者:habao   ※出自何处: 

  首先是那些祖籍福建的作家,如林语堂、郑振铎、冰心等,他们对故乡山水孕育生长的食材,以及历代传承下来的风味往往深怀眷恋,念念不忘。

  郑振铎自小生长在温州,而原籍却是福建长乐,所以自称“我是生长在温州的福建人”。他在饮食方面特别钟爱福建风味,以至于请朋友吃饭,也通常选择闽菜馆,若是在家中招待,还会请自己的母亲下厨做几道正的福建菜。

  1936年,冰心偕丈夫吴文藻取道上海,乘船前往欧美游学。郑振铎特地请冰心夫妇到家里做客,冰心对此印象极为深刻:“我的朋友郑振铎先生,在他家里做了极好的福建菜,给我践行,就在这次的席上,我会见了我所尊重而未见过的茅盾先生、胡愈之先生等。”

  福建临海,食材中以海鲜尤为突出。梁实秋对福建菜相当推崇,他曾说过:“闽人善治海鲜当推独步。”郁达夫也曾到过福建,对那里的海鲜同样赞不绝口。他在《饮食男女在福州》一文中这样写道:“福州海味,在春三二月间,最流行而最肥美的,要算来自长乐的蚌肉,与海滨一带多有的蛎房……我这一回赶上福州,正及蚌肉上市的时候,所以红烧白煮,吃尽了几百个蚌,总算也是此生的豪举,特笔记此,聊志口福。”

  林语堂是福建龙溪人,而他太太廖翠凤则出身于厦门鼓浪屿的首富廖家。林太太下厨做菜是一把好手,特别是对于海鲜的料理,让林语堂一生大饱口福。

  汪曾祺对各方饮食多有研究,他这样评价闽菜:“、东北人口重,福建菜多很淡。”汪曾祺的太太施松卿也是福建长乐人,有一次汪曾祺在家里招待一位法国客人,席中便有汪太太亲手做的福建风味的水饺。其特别之处在于,饺子皮的原料是捶烂了的精瘦猪肉,掺上适量的番薯粉。据说那位法国客人平常不喜欢吃肉,但吃了汪太太的水饺,却不住地夸赞。

  汪太太所做的那种水饺,在福州当地叫“肉燕”。郁达夫在那篇游记里也专门提到,福州大街小巷的许多店家,都设有一个大砧头,一二壮汉手执木锥,使劲敲打砧上的猪肉。“我每次看见,总觉得奇怪;后来向福州的朋友一打听,才知道这就是制肉燕的原料了。所谓肉燕者,就是将猪肉打得粉烂,和入面粉,然后再制成皮子,如包馄饨的外皮一样,用以来包制菜蔬的东西。听说这物事在福建,也只是福州独有的特产。”

  在文人中,鲁迅对闽菜的印象总体上较恶。1912年鲁迅初到,有一次与教育部的几位同事一起聚餐,地点在小有天。“肴皆闽式,不甚适口,有所谓红糟者亦不美也”。红糟是闽菜中常用的一种调料,由红曲米的酒糟制成,入菜可增色提香,但鲁迅却不太喜欢。闽菜的许多菜馆都取名“有天”,大概是寓意别有洞天,如小有天、中有天、别有天等等。

  1926年8月,鲁迅离京南下赴厦门,在厦大任教期间他最感不适应的是饭菜,无论是学校食堂的还是雇了厨子来做的,菜肴都是淡而无味,难以下咽,不得不用酱油和辣椒来调味。他在致好友章廷谦的信中写道:“饭菜可真有点难吃,厦门人似乎不大能做菜也。”

  鲁迅在厦门期间,因学校初创,地处偏僻,校园周边餐饮业尚未形成气候,故而鲁迅纵是收入颇高,想要吃得好些却几乎无处花销。偶尔要吃上一顿,还得去厦门市区或对面的鼓浪屿。其实,鲁迅在此期间也曾吃过很不错的福建菜,例如,1926年11月28日,厦大学生文艺团体泱泱社几个为前往广州的孙伏园送行,邀请鲁迅一起参加。在鸿山与虎头山夹峙之间的镇南关,有一家福州小饭店,那天晚上,鲁迅的印象是“饮馔颇佳”。